进入永昌县东寨镇下四坝村的生态林,像是闯入了一片绿色的原野。夏风拂过来,荡起生态林一浪又一浪绵延的绿色,周遭弥漫着湿润的空气,沙枣花开的时候,清新的香气扑鼻而来,让人不由得沉醉在这天然的氧吧中。
当地的村民说,过去这里全是乱石滩,一刮大风,尘土沙石到处飞。现在草起来了,树也绿了,夏天林子里空气特别新鲜,各类树木遮天蔽日、郁郁葱葱,成群的野鸡、喜鹊在林子里安了家,鸣叫声此起彼伏。曾经荒芜贫瘠的乱石滩现在摇身一变,成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生态林,而这华丽的“蜕变”背后,是下四坝村一位普通村民20多年的坚守与付出,他就是徐文国。
今年61岁的徐文国是一名共产党员。20多年来,将种树视为事业和理想的他坚持与顽石黄沙抗争,硬是靠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将村里曾经的乱石滩变成了一片连绵数公里的绿色林带,扮靓了寂寞的原野,改善了当地气候,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谱写了一曲绿色的赞歌。
徐文国早年跑过运输,搞过餐饮,在外人眼里,也曾是一名小有成就的老板。2001年,因为房屋拆迁,他的餐馆关了门。那时的下四坝村,风沙肆虐,生态环境脆弱,国家也正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,各乡镇大力提倡植树造林、防风治沙。村里为鼓励大家种树,免费为村民提供树苗和技术支持,并给予一定的补贴。
面对这么好的政策,徐文国选择积极响应政府号召,回乡承包荒滩荒地植树造林,开始第二次创业?!澳鞘焙蛳?,反正事业上暂时也没什么好点子,既然有这么好的政策,那就先为家乡做些什么吧。”徐文国说。
说干就干,徐文国拉上了叔叔徐战英、侄子徐兴才,准备在村子周围的荒滩、荒地上种树。在最初的几年里,他们每天早出晚归,在荒漠中开垦、种植。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,还有资金短缺、技术匮乏等多重困难。但徐文国从未放弃,三人商量一番,最终决定每人出资8万元,合伙进行种树。
乱石滩不比肥沃的土地,植树进展并不顺利。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,徐家爷叔侄三人当年成功栽种了20多亩树苗。这时,家里人又对徐文国发出了疑问:“干这个活这么辛苦,又得不到任何收益,你图什么呢?”徐文国也不答话,只是默默望着那片小树林。
看着弟弟决心已定,徐文国的二哥便也帮他劝说家人,家人渐渐理解了徐文国的良苦用心。就这样,大哥出工具,二哥出钱,妹妹照顾孩子,妻子负责做饭,在家人的支持下,徐文国信心更足,植树造林的决心也更加坚定。回想起这些,徐文国笑着说:“我这人一根筋,能坚持到现在,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?!?/p>
在家人的支持下,徐文国又承包了200多亩土地。但植树造林需要大笔资金投入,公益林每年都要花钱进行补种、病虫害防治,再加上水费、电费、人工费等,每年需要花费将近10万元。徐文国家里饲养着一些牲畜,经过夫妻俩的精心经营,家庭年收入有20万元左右,除了家里正常的开支,大部分钱都投到了公益林里。他还申请了退耕还林补贴,并向亲戚朋友借钱,来补贴种树的开销。
植树造林不能光凭老经验老办法,还必须要有技术。为此,徐文国努力学习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,成了农技中心的“常客”。为了加强林木管护,他每年冬季都向村民群众宣传森林防火的重要性,通过积极宣传引导,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也逐渐得到提高。
近年来,金昌市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,徐文国积极响应市上的政策,办起了家庭林场,种了杏树、李树等经济林木,既能防风固沙,又能带来经济效益。同时,他还饲养牛羊200多只,饲料则主要取自林间套种的牧草。
一片绿海,就是一本致富经。现在,徐文国靠着林场每年能收入近20万元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。
截至2023年,徐文国的公益林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多亩,除了早年种植的杨树、榆树之外,还陆续种上了红柳、柏树、沙棘、沙枣等新品种,各类树木总量达40多万株。20年间,从当年栽种着20多亩小树苗的乱石滩,到如今2000多亩繁茂殷实的公益林,徐文国的不断开拓和执着坚守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。“看到这片生态林,我自己还是很欣慰的,这么多年的坚持没有白费,只要这些林木能防得住风沙,挡得住荒漠化,我的付出就有意义?!毙煳墓怠?/p>
自2011年起,徐文国先后获得了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家庭”“甘肃省最美低碳环保家庭”“甘肃省文明家庭”等荣誉称号,2020年“感动甘肃·陇人骄子”提名奖,并获得2023年度“金昌好人榜”好人荣誉称号。
二十多年的坚守,二十多年的奉献,徐文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卫士,他不仅改变了家乡东寨镇的面貌,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