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水源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“便民服务”为导向,多措并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,精心打造集信访接待、矛盾化解、法律咨询、心理疏导、法治宣传等为一体的便民服务平台,健全完善“一站式受理”“一揽子调处”“全链条解决”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机制,扎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。
构建多元阵地,打造共治格局
一是整合功能,规范阵地建设。按照“1厅+N室”的建设要求,将原计生站办公楼改造为综治中心新阵地,占地220平方米,建成群众接待大厅、矛盾纠纷调解室、法律服务室、心理咨询室、视频监控室等功能室,全力打造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调处的便民服务平台。二是统筹力量,强化部门联动。按照“多中心合一、一中心多用”的建设思路,统筹综治、信访、司法、派出所等职能部门,相关人员以常驻、随驻等方式进驻综治中心,形成“中心吹哨、部门报到”解决群众诉求的工作格局。三是智治支撑,强化科技赋能。打造水源镇智慧治理综合指挥中心,镇域范围内架设“雪亮工程”视频监控141路,坚持警情信息共享,实现线索互通、矛盾共处。
整合网格资源,集聚治理合力
一是网格精细化治理。水源镇下辖11个行政村,按照村社分布,划分22个网格,选配农村网格员22人,组建以社长为主体的综治信息员队伍89人,常态化开展基础信息采集、矛盾隐患排查、特殊人群管理、政策法规宣传以及群防群治等工作,对各网格进行精细化治理。二是队伍专业化建设。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、信息平台数据规范上报、“三调对接”、网格工作如何开展等内容,对网格员信息员进行培训,指导网格员相关工作规范及工作方法,推动工作顺利落实,共计开展培训部署16次。三是管理责任化推进。在网格化管理中每名网格员都要切实做到“三知三清六掌握”(知户情、知格情、知民情;清楚辖区内重点人员、社会组织、公共设施;掌握基础信息、问题隐患、矛盾纠纷、从业就业信息、刑事治安案件、环境卫生和疫情防控情况),明确各自网格责任,履行好工作职责,切实发挥“前哨作用”。
创新调解机制,提升治理效能
一是夯实基层调解力量。设立镇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,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 11 个,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10人,法律顾问和联系法官11人,各村均设立纠纷调解站,实现90%以上矛盾纠纷在镇村两级化解。二是实现“三调对接”实战运行?;贫叩?、警调、访调“三调对接”工作,健全完善工作机制,实现“多渠道信息互通、一窗口受理分办、各部门归口处置、全流程跟踪督办”闭环管理。2023年以来,警调对接矛盾66起,化解55起;诉调对接矛盾54起,化解10起;访调对接19起,已全部化解。三是建立定期回访机制。通过电话、上门走访等形式,及时了解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及当事人的后续状态,发现问题及时介入二次调解,避免矛盾反弹。同时,不断优化调解流程与方法,以回访为纽带,形成调解工作闭环管理,切实保障调解工作的长效性与实效性,真正做到案结事了、群众满意。